关灯
护眼

中原篇 第十二章郡王府之行

    说来也奇怪,洛云婴与绣姑的关系有些微妙。虽然两人表面上恭恭敬敬、相亲相爱,但内心里都猜不透对方到底在想些什么。

    洛清鹤蓟州之行虽说不上凶险,但也让人担心。他不怕困难,但就怕自己的女儿有什么意外。

    绣姑看着渐远的车马,心里生出一丝波澜。

    虽然洛云婴不是自己的孩子,但她也是自己看着长大的,多少有些感情。

    更何况,因为自己对洛清鹤的情愫,这个你让她爱屋及乌,对洛云婴生出好感。

    绣姑知道洛清鹤此番出城定是发生了大事,他拜托自己一定要照看好洛云婴,自己也不负他重望,一边管理好景明会馆,一边与郡王府交接好,等忙了这几天就把她接回来。

    车马渐驱渐远,距离郡王府也越来越近。

    洛云婴抹干了挤出来的眼泪,满脸带笑。只要一想着黎辰在等着自己,手中的纸鸢便又捏紧,终于逃脱了大人们的视线,她终于有机会好好释放一下天性了。

    黎辰聪明她是承认的,他答应过帮自己解决帝都之行的问题,肯定就会履行约定。

    车程很短,不到半刻钟便到了郡王府。

    “宁宁小姐,我们到了。”

    经喜儿提醒,洛云婴掀开马车的幔帷便看到郡王府的牌匾,朱红色的大门,两侧站着守卫,两头大狮子更显威武严肃。

    喜儿下了马车先跟守卫交代了几句,便又返回车内。

    “馆主嘱咐,到了郡王府一定要注意言行举止,万万不能与县主们发生纠葛,让她们看低了我们。”

    洛清鹤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,上次老太妃大寿,他带着洛云婴前来祝贺。

    小小年纪的洛云婴一心玩闹和福郡王的几个女儿闹得什么乱子。

    当着老太妃的面打打闹闹,你争我抢,实在不合她的眼。

    洛云婴哼了一口气,似乎想起了上次发生的不悦。

    “明明是她们先招惹我的。”

    洛云婴小声嘟囔着,但还是被喜儿给听见了。

    “小姐…”

    “好啦好啦,我知道的。寄人篱下,自然是要入乡随俗,注意一些举止言谈的。”

    洛云婴话糙理不糙,虽然难听了些,只要不惹麻烦,被他们赶出来,总归是好的。

    看着喜儿无奈的表情,她谄媚的笑了笑,还是不要让她过于担心自己为好。她可不想做个闯祸精。

    “宁宁!宁宁在哪?”

    马车之外是熟悉的男声,用脚趾头想都知道是黎辰。肯定是他得知自己前来才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抢先一步来迎接。

    要说激动,黎辰首当其冲。前天晚上就帮助下人收拾好了房间,选了上好的香料,她最喜欢的纸鸢、灯笼放置在房间,就是为了等这一天。

    因此家中的姐妹也都吃醋,平日里倒没见得他这样对姐妹们如此上心。真不知道谁才是他的情深手足。

    洛云婴下了马车,来到黎辰面前,刚欲说话,便看到了身后随之而来的是郡王妃以及他的县主姊妹们。

    各各身着彩衣、绫罗绸缎、珠饰宝玉、腰白玉之环,右备容臭,艳丽却不艳俗,奢华而不奢靡。

    站在最前面的女人锦衣华服、面容姣好、头上金冠自然垂下一缕流苏正随着她的脚步摇曳生姿。

    洛云婴在老太妃生辰那日见过她,那日她还给自己买糖葫芦来着。

    福郡王的正妻——郡王妃嘛!

    “王妃金安。”

    “宁宁无须多礼,多日不见倒是俊俏了不少。”

    洛云婴耳根子软,一听到好话,嘴角却咧到了耳根子处,心中十分欢喜。

    虽说她才十三四岁,但也是到了爱美的年纪。每每坐在了铜镜之前,她还要好好打量一番镜中的小人儿,感叹镜中美人之姿,时常沉醉其中,不能脱身。

    当然,洛云婴自恋是有些许资本的。仰仗着爹爹洛清鹤的俊美容颜,她生的甚是漂亮。

    见她神态天真、娇憨顽皮、双颊晕红,肤如凝脂,手若柔荑,年纪虽幼,却又容色清丽、气度高雅,当真比画里走下来的还要好看,竟会有如此明珠美玉般俊极无俦的人品。

    弯弯秀眉如柳叶,一双脉脉含情桃花眼,眉眼之间一点朱砂美人痣,其中藏着无限魅惑,才十几岁的年纪就有了勾人的本事。

    郡王妃眼看着面前的小女儿,不禁啧啧感叹。如此女儿将来长成之后,该是多么倾国倾城、出尘绝艳啊!

    “王妃过誉,您这样夸的宁宁真有些不好意思了。”

    实际上她内心里笑开了花。

    见过了老太妃、郡王妃,顺道游览了一遍郡王府,洛云婴这才回到了安置好的桃园,那个距离黎辰住处不远的小院子。

    这里原是长琴县主也就是黎辰长姐黎潼的住处,由于一年前出了闺阁嫁人便闲置了下来。

    名如桃园,这小院子子里确实种满了桃树,不过眼下深秋,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在风中摇摆。

    为了添些景色,贴心的郡王妃命令下人们摆上了菊花、桂花、迷迭香,让着原本阴沉毫无生气的院子立马活了过来、充满生气。

    脱离了她们的存在,黎辰总算有机会开口说话了。刚才站在众多女子中,虽然身为郡王府的独子,毫无自己开口的机会。

    “宁宁,你来。”